新聞詳情
神經科學揭示:為什么我們有些人比較更容易原諒別人?
日期:2024-11-25 07:58
瀏覽次數:758
摘要:
無論我們譴責電影中的惡棍,還是覺得有人冤枉了我們,我們中的許多人每天都在做著道德判斷。從神經心理學的觀點來看,判斷道德狀況的行為是極其復雜的,與意向性有很大關系——犯罪者真的打算做那些可怕的事情嗎?當我們知道不論是誰無意之中造成傷害的時候,我們的大腦里會發生什么呢?一項*新研究探討了寬恕的神經解剖學基礎。
這項新的研究對大腦的一個特殊部位進行研究,這個特殊部位被稱為顳上前溝(aSTS),在原諒那些無心犯錯方面發揮作用。
以來自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Giorgia Silani為首的研究人員與來自意大利里...
無論我們譴責電影中的惡棍,還是覺得有人冤枉了我們,我們中的許多人每天都在做著道德判斷。從神經心理學的觀點來看,判斷道德狀況的行為是極其復雜的,與意向性有很大關系——犯罪者真的打算做那些可怕的事情嗎?當我們知道不論是誰無意之中造成傷害的時候,我們的大腦里會發生什么呢?一項*新研究探討了寬恕的神經解剖學基礎。
這項新的研究對大腦的一個特殊部位進行研究,這個特殊部位被稱為顳上前溝(aSTS),在原諒那些無心犯錯方面發揮作用。
以來自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Giorgia Silani為首的研究人員與來自意大利里雅斯特大學、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學院的科學家們合作完成了此項研究。他們的*新研究成果發表在《科學報告》雜志上。
正如作者解釋的這樣,對違法行為作出成熟的道德判斷,不僅要考慮所造成的損害,還要考慮當事人的意向和心理狀態。然而,當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矛盾時,意向似乎優先于行動的結果。
該研究的主要作者Indrajeet Patil進一步詳細描述了在新的環境下進行的研究:
“行為研究已經表明,當一個行動的意向和結果相互矛盾時,比如在發生嚴重意外傷害的情況下,人們在作出判決時往往集中注意在意向上。這或多或少是跨文化的成熟道德判斷的一種普遍特征。”Patil這樣解釋。
然而,迄今為止,很少有研究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。
該項研究結果表明,在對于意外傷害嚴重程度的道德判斷與大腦左惻顳上前溝(aSTS)區域的體積差異有關。
更具體地說,顳上前溝(aSTS)越是發達,對于做壞事的人的責備就越少。”這一區域的灰質體積越大,就越少去譴責傷害他人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