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文章
【藏品名稱】郭沫若紀念大銅章
【藏品直徑】80mm 黃紫銅上色
【發行數量】830枚(黃紫各400枚、銀30枚)
【正面圖案】郭沫若肖像圖及主題文字
【背面圖案】郭沫若先生不同時期人物圖
【設計雕刻】羅永輝
【鑄造單位】上海新世紀紀念章有限公司
【郭沫若生平介紹】
郭沫若(1892年~1978年)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。乳名文豹;原名郭開貞,字鼎堂,號尚武。筆名沫若,麥克昂,郭鼎堂,石沱,高汝鴻,羊易之等。中國現代著名詩人、學者、文學家、歷史學家、古文字學家、社會活動家、劇作家、革命家。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學,后接受斯賓諾沙、惠特曼等人思想,決心棄醫從文。與成仿吾、郁達夫等組織“創造社”,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。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《女神》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,充分反映了“五四”時代精神,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,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。1923年后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,提倡無產階級文學。1926年參加北伐,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。1927年蔣介石清黨后,參加了中國共-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。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,流亡日本,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,著有《中國古代社會研究》《甲骨文字研究》等重要學術著作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,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,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,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。1946年后,站在民主運動前列,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,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技大學首任校長。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、中國科學院院長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,當選中國共-產黨第九、十、十一屆中央委員。主編《中國史稿》和《甲骨文合集》,全部作品編成《郭沫若全集》38卷。曾經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。
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。1958年5月,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,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,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,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。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、周恩來、鄧小平、聶榮臻等的支持,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準。同年9月,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,國務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長。此后,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,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。在他的領導下,科學院貫徹“全院辦校,所系結合”的辦校方針,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,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、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,全力支持科大建設;確立了教學與科研、科學與技術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,倡導了“勤奮學習,紅專并進,理實交融”的優良校風,建立了培養興、邊緣、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,形成了開明開放、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,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后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,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中國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際,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。
【藏品賞析】

給我推薦
-
¥4300.00元
-
¥6600.00元
-
¥300.00元
-
¥9999.00元
-
¥8888.00元